選購食品用紙時,我們常常會看到「不含螢光劑」的標示。
螢光劑究竟是什麼?為什麼它會出現在紙製品裡,又對我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?讓我們來一探究竟!

螢光劑,全名為「螢光增白劑」,是一種化學物質,廣泛應用在造紙、紡織與清潔用品產業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它的作用是讓紙張或布料看起來更白、更亮,因為現代消費者普遍覺得「越白越乾淨」。

在非食品級的紙張,例如影印紙、雜誌紙或某些低價衛生紙中,常常可以發現螢光劑的存在。只要用紫外線光照射,紙張就會呈現出藍白色的螢光,就是含有螢光劑的成分。

問題是,螢光劑並不是完全惰性的物質。當它被添加在紙張中,如果紙張直接接觸到食物,或是在高溫、潮濕的環境下使用,螢光劑有可能釋出並轉移到食材上,長期攝入後,會累積在人體的肝臟與皮膚中,增加代謝負擔,甚至有潛在的致敏風險。這也是為什麼國際食品安全標準(如美國 FDA、歐盟規範)對食品接觸材料有嚴格的限制。

因此,當我們在挑選食品用紙時,務必確認產品是否有「不含螢光劑」標示,且最好通過 SGS 等第三方檢驗。畢竟,與食物接觸的任何東西,可不能馬虎!